其他

法苑·动态︱北大法学院国际交换学生荣获2016年度罗德奖学金

2016-12-16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具有 “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 美誉的罗德奖学金于2016年11月28日公布了本年度获奖名单。北大法学院2014年国际交换学生、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法学院的Jordan Gifford-Moore同学获此殊荣,成为83名获奖者中的一位。北大法学院第一时间向Jordan Gifford-Moore 同学表示祝贺,并邀请他分享他的故事。

 

为什么选择来北大法学院交换学习?

Jordan Gifford-Moore曾于2014年秋季学期在北大法学院交换学习。中澳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是他选择来中国学习的重要原因,他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的法律、文化和语言,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促进两国在政治、商业和法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北大学习期间,他主要参与了“中国法”课程项目,不仅加深了对中国法律、政治和文化的理解,也结识了北大法学院知识渊博的教授和优秀的国际同伴和中国学生。在他的心目中,北京大学不再仅是一所中国最好的大学,而是一所致力于为每位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机遇的世界性大学,而北大法学院是一所国际化的法学院,丰富的国际学术和教学资源让法律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因此,他很庆幸能够来北大法学院学习。

 

理想是什么?

Jordan长期关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私伙伴关系等问题。多年以前,他阅读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著作,第一次接触到“公私伙伴关系”这一重要概念,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长期关注。在未来几十年内,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能为发达经济体低投资收益率的困境寻求出路,还能解决发展中国家长期的基础设施赤字问题,而他所选择的法律专业在这个领域中也将得到非常充分的应用。Jordan的理想职业是外国政府法律顾问,希望在实践中获得有益经验,并付诸于公私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受益。他还希望未来能够在各类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研究机构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逐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促进国际投资、完善商业活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工人权利等。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目标,他会努力通过在牛津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个总体的目标具体化,坚定地一步步走下去。


Jordan 相信教育可以改变生活。他致力于从事教育领域的志愿工作,为澳大利亚的难民提供义务英语教学、担任学校卫生法和伦理学的助教、为中学生宣讲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等。所有这些志愿活动都源于Jordan 对于教育价值的信仰。正是优质的教育使他自己具有了国际化的视野,他愿意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也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拥有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  

 

为什么能够成为罗德学者?

优秀的学术造诣、发掘自我的能力、和善的个性以及杰出的领导力等优势使得Jordan赢得了评审委员的青睐。在申请过程中,Jordan始终保持着一种享受的状态,这种良好的心态使他能够正确面对竞争,并最终脱颖而出。

 

附:

罗德奖学金,也称为罗德兹奖学金或罗氏奖学金,于1903年依照英国矿产业大亨西塞尔·罗德的遗嘱而设立,是一个世界级的奖学金,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该奖学金每年的申请者超过1.2万名,但最终只有83人能够脱颖而出,录取率仅有0.7%,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罗德奖学金113年的历史中,已培养出8000多名罗德学者,扩展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南非、巴基斯坦、牙买加、印度、中国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罗德奖学金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往牛津大学学习,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我院2012级本科生张婉愉也曾荣获2015年度罗德奖学金,为首批获得该奖学金的四位大陆在读学生之一。



▲Jordan2014年秋季学期在北大法学院交换学习,图为法学院“中国法”项目学生、交换学生以及本地学生参加“中外学生茶聚活动”,后排左起第二位为Jordan


Jordan在北大法学院学习“中国法”课程,图为“中国法”项目学生以及交换学生参观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后排右起第一位为Jordan

 


▲图为“中国法”项目学生以及交换学生参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后排右起第一位为Jordan


▲图为Jordan和同伴外出游玩


▲图为Jordan和同伴外出了解中国文化


对外事务办公室供稿



了解更多北大法学院

相关信息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